二十年专注语文写作教育


-----  人品   师品   文品-----
您所在的位置:
文学欣赏
苏轼
来源: | 作者:网络 | 发布时间: 2020-08-04 | 208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          饮湖上,初晴后雨
         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
         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____苏轼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[译诗、诗意] 
         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,
         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。
         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,
       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。
         水波荡漾的晴天,景色真好,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。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,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,还是浓艳的打扮,都是一样光彩照人。
[赏析] 
     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,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。原作有两首,这是第二首。 
首句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: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,西湖水波荡漾,波光闪闪,十分美丽。次句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描写雨天的山色:在雨幕笼罩下,西湖周围的群山,迷迷茫茫,若有若无,非常奇妙。从题目可以  得知,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,起初阳光明丽,后来下起了雨。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,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。“晴方好”“雨亦奇”,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。 
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浓妆淡抹总相宜”两句,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,写出了西湖的神韵。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,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,同有一个“西”字,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,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,不用借助外物,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,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。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,总是风姿绰约的;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,都美妙无比,令人神往。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,从此,“西子湖”就成了西湖的别称。 
       这首诗概括性很强,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、一时之景,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。这首诗的流传,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。 
 苏轼(一0三七——一一0一)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。他在散文方面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在诗歌方面和北宋的黄庭坚合称“苏黄”,或和南宋的陆游合称“苏陆”;词是“豪放派”的开创者,和南宋的辛弃疾合称“苏辛”,书法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称为宋代的“苏、黄、米、蔡”四大家:绘画也是妙品。他和他的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,同时在文坛上出名,被称为“三苏”。这位欧阳修的学生,在年轻的时候,他的老师就认为将来他要超过自己,果然,历史证实了这个预言。
       苏轼在诗歌风格上最大的特色,就是善于运用比喻。他以豪放的笔锋,发挥丰富的想象,把一切比喻都写得那么新鲜而又贴切。这方面,在中国的诗史上,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。这首诗所用的比喻,也是一个有名的例子。
 诗人在游览杭州西湖,先是天晴,后来下雨了。描写这瞬息万变的水光山色是很不容易的。这位古代的大诗人却能写出这样精妙绝伦的小诗!
 西湖,历来以风光秀丽著名。前代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名句,后来者想超越前人就很不容易。“水似眼波,山如眉黛”,重复多了也就失去了味道。可是除了这,又怎么样把这样一个美丽的西湖,在二十八个字的小诗内,写得形神俱备,具有生态?
       诗人在构思上是别出心裁的。他所采用的办法,不是实写,而是虚与,不是着力去刻画风光,而是让读者去发挥想象。读了诗以后,都觉得西湖真是美极了,于是他成功了!
 写晴,用一句,阳光照着满湖碧水。潋滟,是水波相连的样子。粼粼细浪,闪闪金光,这样的晴天景色,对人具有无限的诱惑。“方”,是方才。“晴方好”,是表明初晴湖上风光正到好处,并且为后面的雨景埋下了伏笔。忽然濛濛细雨来了,刚才那种明丽的景色不见了。然而西湖在雨中别有奇景,细雨只象轻纱,四周的山峰还隐隐约约,更增加了奇幻的感觉。“空濛”,是细雨微茫的样子。“亦”字表示继晴景而后心灵的又一番满足。
 写雨,也只一句。不论湖水的晴光也好,雨中的山色也好,只说出了西湖景色的优美。但要写出惊人之句,还得发挥更丰富的想象,于是诗人使出他的绝技,最巧妙的比喻出现了!
      说也奇怪,世界上最美的事物,人们常常不直接去描述。也许是无法描写得维妙维肖,就避开攻坚,而采取轻袭。古代希腊荷马的史诗《伊里亚特》中,有一个美女海伦。为了争夺她,发生了一场伤亡重大的长期的战争。她应该是美极了,可是象荷马这样杰出的诗人,并没有直接描写海伦的美丽,而是留给人们自己去想象。中国战国时代也有个美女叫西施,又称西子。吴王夫差曾经迷恋她,以致闹到亡国,真是名副其实的“倾国倾城”。然而西施究竟是怎样的美丽,却没有一本书做过具体的记述,人们也只能凭想象。
      文字的作用有限,而想象的力量却无穷。植根在广大群众生活中的想象,永远是最完美的。西湖的瞬息万变的美也是无法描写的,诗人遥实击虚,用西子为比喻,让人们自己去想象。西子这样绝世美人,不论怎样打扮,只是淡淡的装束也好,施着浓浓的粉黛也好,对她都是合适的。由此而类比到西湖的姿态,无论是睛日耀眼的水光,还是雨中暗淡的山色,也都是美极了。把西湖和西子联系到一起,而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,这样的诗的语言非常具有魅力。

饮湖上,初晴后雨
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
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____苏轼

[译诗、诗意] 

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,

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。

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,

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。

水波荡漾的晴天,景色真好,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。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,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,还是浓艳的打扮,都是一样光彩照人。

[赏析] 

     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,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。原作有两首,这是第二首。 

    首句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: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,西湖水波荡漾,波光闪闪,十分美丽。次句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描写雨天的山色:在雨幕笼罩下,西湖周围的群山,迷迷茫茫,若有若无,非常奇妙。从题目可以得知,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,起初阳光明丽,后来下起了雨。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,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。“晴方好”“雨亦奇”,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。 

    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浓妆淡抹总相宜”两句,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,写出了西湖的神韵。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,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,同有一个“西”字,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,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,不用借助外物,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,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。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,总是风姿绰约的;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,都美妙无比,令人神往。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,从此,“西子湖”就成了西湖的别称。 

     这首诗概括性很强,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、一时之景,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。这首诗的流传,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。 

     苏轼(一0三七——一一0一)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。他在散文方面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在诗歌方面和北宋的黄庭坚合称“苏黄”,或和南宋的陆游合称“苏陆”;词是“豪放派”的开创者,和南宋的辛弃疾合称“苏辛”,书法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称为宋代的“苏、黄、米、蔡”四大家:绘画也是妙品。他和他的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,同时在文坛上出名,被称为“三苏”。这位欧阳修的学生,在年轻的时候,他的老师就认为将来他要超过自己,果然,历史证实了这个预言。
     苏轼在诗歌风格上最大的特色,就是善于运用比喻。他以豪放的笔锋,发挥丰富的想象,把一切比喻都写得那么新鲜而又贴切。这方面,在中国的诗史上,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。这首诗所用的比喻,也是一个有名的例子。
     诗人在游览杭州西湖,先是天晴,后来下雨了。描写这瞬息万变的水光山色是很不容易的。这位古代的大诗人却能写出这样精妙绝伦的小诗!
     西湖,历来以风光秀丽著名。前代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名句,后来者想超越前人就很不容易。“水似眼波,山如眉黛”,重复多了也就失去了味道。可是除了这,又怎么样把这样一个美丽的西湖,在二十八个字的小诗内,写得形神俱备,具有生态?
    诗人在构思上是别出心裁的。他所采用的办法,不是实写,而是虚与,不是着力去刻画风光,而是让读者去发挥想象。读了诗以后,都觉得西湖真是美极了,于是他成功了!
     写晴,用一句,阳光照着满湖碧水。潋滟,是水波相连的样子。粼粼细浪,闪闪金光,这样的晴天景色,对人具有无限的诱惑。“方”,是方才。“晴方好”,是表明初晴湖上风光正到好处,并且为后面的雨景埋下了伏笔。忽然濛濛细雨来了,刚才那种明丽的景色不见了。然而西湖在雨中别有奇景,细雨只象轻纱,四周的山峰还隐隐约约,更增加了奇幻的感觉。“空濛”,是细雨微茫的样子。“亦”字表示继晴景而后心灵的又一番满足。
     写雨,也只一句。不论湖水的晴光也好,雨中的山色也好,只说出了西湖景色的优美。但要写出惊人之句,还得发挥更丰富的想象,于是诗人使出他的绝技,最巧妙的比喻出现了!
     说也奇怪,世界上最美的事物,人们常常不直接去描述。也许是无法描写得维妙维肖,就避开攻坚,而采取轻袭。古代希腊荷马的史诗《伊里亚特》中,有一个美女海伦。为了争夺她,发生了一场伤亡重大的长期的战争。她应该是美极了,可是象荷马这样杰出的诗人,并没有直接描写海伦的美丽,而是留给人们自己去想象。中国战国时代也有个美女叫西施,又称西子。吴王夫差曾经迷恋她,以致闹到亡国,真是名副其实的“倾国倾城”。然而西施究竟是怎样的美丽,却没有一本书做过具体的记述,人们也只能凭想象。
      文字的作用有限,而想象的力量却无穷。植根在广大群众生活中的想象,永远是最完美的。西湖的瞬息万变的美也是无法描写的,诗人遥实击虚,用西子为比喻,让人们自己去想象。西子这样绝世美人,不论怎样打扮,只是淡淡的装束也好,施着浓浓的粉黛也好,对她都是合适的。由此而类比到西湖的姿态,无论是睛日耀眼的水光,还是雨中暗淡的山色,也都是美极了。把西湖和西子联系到一起,而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,这样的诗的语言非常具有魅力。饮湖上,初晴后雨
     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
     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____苏轼

        [译诗、诗意] 

       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,
       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。
       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,
       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。
        水波荡漾的晴天,景色真好,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。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,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,还是浓艳的打扮,都是一样光彩照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[赏析] 

       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,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。原作有两首,这是第二首。 

       首句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: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,西湖水波荡漾,波光闪闪,十分美丽。次句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描写雨天的山色:在雨幕笼罩下,西湖周围的群山,迷迷茫茫,若有若无,非常奇妙。从题目可以得知,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,起初阳光明丽,后来下起了雨。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,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。“晴方好”“雨亦奇”,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。 
     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浓妆淡抹总相宜”两句,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,写出了西湖的神韵。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,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,同有一个“西”字,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,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,不用借助外物,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,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。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,总是风姿绰约的;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,都美妙无比,令人神往。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,从此,“西子湖”就成了西湖的别称。 
     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,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、一时之景,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。这首诗的流传,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。 
       苏轼(一0三七——一一0一)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。他在散文方面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在诗歌方面和北宋的黄庭坚合称“苏黄”,或和南宋的陆游合称“苏陆”;词是“豪放派”的开创者,和南宋的辛弃疾合称“苏辛”,书法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称为宋代的“苏、黄、米、蔡”四大家:绘画也是妙品。他和他的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,同时在文坛上出名,被称为“三苏”。这位欧阳修的学生,在年轻的时候,他的老师就认为将来他要超过自己,果然,历史证实了这个预言。
       苏轼在诗歌风格上最大的特色,就是善于运用比喻。他以豪放的笔锋,发挥丰富的想象,把一切比喻都写得那么新鲜而又贴切。这方面,在中国的诗史上,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。这首诗所用的比喻,也是一个有名的例子。
 诗人在游览杭州西湖,先是天晴,后来下雨了。描写这瞬息万变的水光山色是很不容易的。这位古代的大诗人却能写出这样精妙绝伦的小诗!
       西湖,历来以风光秀丽著名。前代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名句,后来者想超越前人就很不容易。“水似眼波,山如眉黛”,重复多了也就失去了味道。可是除了这,又怎么样把这样一个美丽的西湖,在二十八个字的小诗内,写得形神俱备,具有生态?
      诗人在构思上是别出心裁的。他所采用的办法,不是实写,而是虚与,不是着力去刻画风光,而是让读者去发挥想象。读了诗以后,都觉得西湖真是美极了,于是他成功了!
      写晴,用一句,阳光照着满湖碧水。潋滟,是水波相连的样子。粼粼细浪,闪闪金光,这样的晴天景色,对人具有无限的诱惑。“方”,是方才。“晴方好”,是表明初晴湖上风光正到好处,并且为后面的雨景埋下了伏笔。忽然濛濛细雨来了,刚才那种明丽的景色不见了。然而西湖在雨中别有奇景,细雨只象轻纱,四周的山峰还隐隐约约,更增加了奇幻的感觉。“空濛”,是细雨微茫的样子。“亦”字表示继晴景而后心灵的又一番满足。
       写雨,也只一句。不论湖水的晴光也好,雨中的山色也好,只说出了西湖景色的优美。但要写出惊人之句,还得发挥更丰富的想象,于是诗人使出他的绝技,最巧妙的比喻出现了!
       说也奇怪,世界上最美的事物,人们常常不直接去描述。也许是无法描写得维妙维肖,就避开攻坚,而采取轻袭。古代希腊荷马的史诗《伊里亚特》中,有一个美女海伦。为了争夺她,发生了一场伤亡重大的长期的战争。她应该是美极了,可是象荷马这样杰出的诗人,并没有直接描写海伦的美丽,而是留给人们自己去想象。中国战国时代也有个美女叫西施,又称西子。吴王夫差曾经迷恋她,以致闹到亡国,真是名副其实的“倾国倾城”。然而西施究竟是怎样的美丽,却没有一本书做过具体的记述,人们也只能凭想象。
      文字的作用有限,而想象的力量却无穷。植根在广大群众生活中的想象,永远是最完美的。西湖的瞬息万变的美也是无法描写的,诗人遥实击虚,用西子为比喻,让人们自己去想象。西子这样绝世美人,不论怎样打扮,只是淡淡的装束也好,施着浓浓的粉黛也好,对她都是合适的。由此而类比到西湖的姿态,无论是睛日耀眼的水光,还是雨中暗淡的山色,也都是美极了。把西湖和西子联系到一起,而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,这样的诗的语言非常具有魅力。饮湖上,初晴后雨
      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
      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____苏轼

          [译诗、诗意] 

       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,
       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。
       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,
       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。
       水波荡漾的晴天,景色真好,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。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,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,还是浓艳的打扮,都是一样光彩照人。
         [赏析] 
       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,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。原作有两首,这是第二首。 
      首句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: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,西湖水波荡漾,波光闪闪,十分美丽。次句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描写雨天的山色:在雨幕笼罩下,西湖周围的群山,迷迷茫茫,若有若无,非常奇妙。从题目可以得知,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,起初阳光明丽,后来下起了雨。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,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。“晴方好”“雨亦奇”,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。 
      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浓妆淡抹总相宜”两句,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,写出了西湖的神韵。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,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,同有一个“西”字,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,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,不用借助外物,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,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。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,总是风姿绰约的;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,都美妙无比,令人神往。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,从此,“西子湖”就成了西湖的别称。 
   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,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、一时之景,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。这首诗的流传,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。 
    苏轼(一0三七——一一0一)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。他在散文方面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在诗歌方面和北宋的黄庭坚合称“苏黄”,或和南宋的陆游合称“苏陆”;词是“豪放派”的开创者,和南宋的辛弃疾合称“苏辛”,书法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称为宋代的“苏、黄、米、蔡”四大家:绘画也是妙品。他和他的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,同时在文坛上出名,被称为“三苏”。这位欧阳修的学生,在年轻的时候,他的老师就认为将来他要超过自己,果然,历史证实了这个预言。
     苏轼在诗歌风格上最大的特色,就是善于运用比喻。他以豪放的笔锋,发挥丰富的想象,把一切比喻都写得那么新鲜而又贴切。这方面,在中国的诗史上,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。这首诗所用的比喻,也是一个有名的例子。
     诗人在游览杭州西湖,先是天晴,后来下雨了。描写这瞬息万变的水光山色是很不容易的。这位古代的大诗人却能写出这样精妙绝伦的小诗!
     西湖,历来以风光秀丽著名。前代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名句,后来者想超越前人就很不容易。“水似眼波,山如眉黛”,重复多了也就失去了味道。可是除了这,又怎么样把这样一个美丽的西湖,在二十八个字的小诗内,写得形神俱备,具有生态?
    诗人在构思上是别出心裁的。他所采用的办法,不是实写,而是虚与,不是着力去刻画风光,而是让读者去发挥想象。读了诗以后,都觉得西湖真是美极了,于是他成功了!
    写晴,用一句,阳光照着满湖碧水。潋滟,是水波相连的样子。粼粼细浪,闪闪金光,这样的晴天景色,对人具有无限的诱惑。“方”,是方才。“晴方好”,是表明初晴湖上风光正到好处,并且为后面的雨景埋下了伏笔。忽然濛濛细雨来了,刚才那种明丽的景色不见了。然而西湖在雨中别有奇景,细雨只象轻纱,四周的山峰还隐隐约约,更增加了奇幻的感觉。“空濛”,是细雨微茫的样子。“亦”字表示继晴景而后心灵的又一番满足。
    写雨,也只一句。不论湖水的晴光也好,雨中的山色也好,只说出了西湖景色的优美。但要写出惊人之句,还得发挥更丰富的想象,于是诗人使出他的绝技,最巧妙的比喻出现了!
    说也奇怪,世界上最美的事物,人们常常不直接去描述。也许是无法描写得维妙维肖,就避开攻坚,而采取轻袭。古代希腊荷马的史诗《伊里亚特》中,有一个美女海伦。为了争夺她,发生了一场伤亡重大的长期的战争。她应该是美极了,可是象荷马这样杰出的诗人,并没有直接描写海伦的美丽,而是留给人们自己去想象。中国战国时代也有个美女叫西施,又称西子。吴王夫差曾经迷恋她,以致闹到亡国,真是名副其实的“倾国倾城”。然而西施究竟是怎样的美丽,却没有一本书做过具体的记述,人们也只能凭想象。
    文字的作用有限,而想象的力量却无穷。植根在广大群众生活中的想象,永远是最完美的。西湖的瞬息万变的美也是无法描写的,诗人遥实击虚,用西子为比喻,让人们自己去想象。西子这样绝世美人,不论怎样打扮,只是淡淡的装束也好,施着浓浓的粉黛也好,对她都是合适的。由此而类比到西湖的姿态,无论是睛日耀眼的水光,还是雨中暗淡的山色,也都是美极了。把西湖和西子联系到一起,而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,这样的诗的语言非常具有魅力。